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(記者楊湛菲、徐壯)2025年10月10日,在世界的目光中,故宮這座獨一無二的博物院,迎來百歲生日。
她,是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,是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,也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歷史見證。
何以故宮?
“故宮”一詞,意指舊時或前朝的宮殿。1925年10月10日,故宮博物院建院,“故宮”成為指稱明清兩朝皇宮“紫禁城”的專有名詞。從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角度看,“宮”是保護對象,“院”是管理機構。同時,人們又習慣于用“故宮”一詞來簡稱“故宮博物院”。
“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故宮”,人們緣何總懷有這樣的夢想?
歷經(jīng)600多年興衰榮辱,這里收藏著中華民族數(shù)千年來創(chuàng)造的195萬件(套)國之瑰寶,蔚為大觀;2009年接待觀眾人次首次突破1000萬,2024年接待觀眾超1760萬人次……
今天,晨光熹微,故宮午門外早已有“粉絲”們等候,只為第一時間登上城樓、步入展廳,看“五牛”奮蹄,覽“清明”繁景。
2025年9月29日,觀眾在“百年守護——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”展參觀青銅蓮鶴方壺。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
這是令人期盼許久的大展——午門展廳,“百年守護——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”重磅亮相:匯集《五牛圖》《清明上河圖》、金甌永固杯等稀世國寶,生動展現(xiàn)故宮博物院從萌芽誕生到曲折成長、從步履維艱到闊步前行、從探尋求索到銳意創(chuàng)新的發(fā)展歷程,徐徐鋪陳一幅“換了人間”的百年畫卷。
昔日的宮苑禁地,如今交由人民共享;過往的皇家典藏,如今成為全民共寶。
這是2024年7月16日在景山上拍攝的北京故宮。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
故宮,何以成為令人心馳神往的中華文化地標?
看不夠的建筑——
中軸線上三大殿的恢宏莊嚴、東西六宮的精致巧思、乾隆花園的江南秀美;御花園的藻井精美絕倫、太和殿屋脊的走獸栩栩如生,裝點建筑的彩畫富麗考究……
賞不完的文物——
珍寶館系統(tǒng)陳列清宮舊藏奇珍異寶,鐘表館展現(xiàn)中西合璧之美,慈寧宮雕塑館記錄中國古代雕塑發(fā)展,從養(yǎng)心殿東暖閣卷起的黃紗簾中追溯風云滄桑,帶人深入百年前的文明現(xiàn)場。
品不盡的歷史——
每一件文物、每一處建筑,蘊藏著無數(shù)生動的人物和事件,構成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長卷。
今天,百歲故宮博物院“圈粉”無數(shù),青春正好。
憑借紅墻秋葉的美圖“刷屏”,依托科技和文創(chuàng)讓文物“活”起來;向世界展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讓“紫禁城與凡爾賽宮”的文化魅力交相輝映……
一院之變,映照中國之變;文物傳承,永續(xù)文明之光。
百歲故宮博物院,生日快樂!
責任編輯:趙睿
特別聲明:本網(wǎng)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。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,請及時與ts@hxnews.com聯(lián)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,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。
- 轉發(fā)注意 天安門廣場、故宮開放時間調整2025-08-25
- 國臺辦評賴清德涉故宮言論:何其諷刺,何其可悲2025-06-25
- 國臺辦樂見兩岸故宮博物院交流合作 正告民進黨當局不要拿著祖宗遺產(chǎn)數(shù)典忘祖2025-01-15
-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
-
和潮水拼速度 乘船超近距離感受錢塘江八月十2025-10-10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- 一周熱點新聞

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